DNUI人物

Figure

闫子涵:这里可以点燃奇思妙想

2016-09-08 作者: [db:来源] 

QQ截图20170710091413

闫子涵,我校2015级电子工程系嵌入式系统工程专业1班学生。今年刚上大二的他就已经在学校大学生创业中心(SOVO)获批立项,进驻了SOVO的智慧城市空间。说起他的创意经历,不得不提到创新创业课。

与所有2015级学生一样,闫子涵在大一第一学期完成了一门创新课的学习:《创新、创造与改变》。闫子涵说:“原来了不起的创意、创新并不全是灵感突现,而是有方法可寻的。比如我们小组的项目。最初是考虑到大一学生刚入学,不了解社团,从而萌生了制作一个社团信息网络工具的想法。这属于原始创新。进一步构思时,我们发现其他人已经做了类似的项目,于是我们开始琢磨他们的功能,应该如何改进,这个时候又成了模仿创新。”最终,他们将自己的项目称为“社团巴士”,希望将巴士“运载数量多、方便快捷”的特点带入到项目中。

项目内容很简单,然而真正做起来却问题重重:定位不清晰、技术短缺、开发困难。这个悬而未决的创意在让他们不甘心的同时,也让他们充满斗志。“终于等到大一第二学期的《思维创新与开发》课,老师开始深入讲解如何用不同的思考方式来评判和改进创意。课后,我们都会用新学到的内容重新审视我们的项目。”

闫子涵说,他学到的第一个思考工具是爱德华·德·波诺的“六顶思考帽”——用冷静、直觉、负面、中立、正面、创新六种思维来评判一个问题。对应到他们项目中出现的问题,他决定先选出一个冷静思维者控制局面,定好思考顺序,成员首先从中立角度陈述问题的事实,从创意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从正面和负面的角度评估建议的优缺点,然后组员再用直觉进行判断,最后冷静思维者总结陈述,得出方案。

“这样做的结果很喜人,我们很快做出了转变。”闫子涵说。思想的闸门一旦打开就势不可挡。课程结束后,他们仍然沉浸在项目中,暑假期间,他们的项目开始正式运营了,即将面向新生推出一个社团服务工具——社团盟微信公众号。团队也由最初的3人壮大到10人。

“创新课给我的帮助很大。它教给我们的思考方式已经成为日常考虑问题的思维习惯。”闫子涵说。

今年,闫子涵和所有2015级的学生还将学到《创业者的成长之路》和《从非商业计划到商业计划》,未来还可以选修7门创业商业技能、1门高级创新课程。这些课程相互关联、循序渐进,逐步引导学生培养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

“创意的引入,创业的实施,创业的总结这样一个过程,正好符合一个人从‘无知’到‘有知’的过程。这里提到的创业是泛化的,并不仅仅是培养创业者。而是引导学生有大学规划的意识,培养创新创业的思维、意识和能力。无论未来学生选择就业还是创业,这样的思维方式对他们来说都是有帮助的。”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于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