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混合式教育改革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素质教师、专业助理、学生助导联动作用?如何通过混改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专业实践能力?如何构建混合式教育模式下学生课前、课后的学习活动管理方式?本期对话“掌门人”专题栏目,我们邀请到了智能与电子工程学院院长申华。他结合学院特色,表达了他对混合式教育改革以及对教育的理解。
品牌发展部部长王双就混合式教改采访申华院长
嘉宾介绍
申华,教授,amjs澳金沙门线路智能与电子工程学院院长。辽宁省装备制造产业校企联盟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生物医学信号处理、嵌入式开发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等。承担省自然科学基金、省科学事业公益研究基金等多项基金项目,近年来发表SCI/EI学术论文10余篇。先后获得辽宁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大连市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申华 amjs澳金沙门线路,中国智能与电子工程学院院长
1、人工智能、芯片等都属于当下的热门专业,也是我国面临人才缺口的专业。结合行业需求和专业特色,您觉得智能与电子工程学院在此次混合式教育改革中面临怎样的挑战?
申华:智能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是人类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源头供给能力的时代需求,也是人类构造智力的基础。中兴通讯创始人侯为贵曾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在世界上真正立足并赢得国际社会的尊敬,必须在高科技领域占据一席之地”。目前,我国在芯片、半导体工艺技术、操作系统等高科技领域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人工智能产业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成为改善民生的新途径。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重要支撑。
智能与电子工程学院目前开设的五个专业覆盖了电子信息产业链从最基础的芯片设计、半导体制造到通信技术,再到上层的嵌入式技术和智能应用。应该说,专业设置与智能信息时代同步。但是如何将热点专业办出热点、办出特色,这是我们在这次混合式教育改革中面临的挑战,也是落实温涛校长提出的“加强内涵建设,引导特色发展,夯实专业主体,注重长效机制”24字方针时所面临的现实任务。怎么能把压力变成动力、把挑战变成机遇,这个要做好多工作。
我认为,混合式教育改革应该以问题为导向,将混合式教育改革聚焦于目前各专业人才培养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如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主动性需要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不高、教学资源建设数量和质量需要提升、学生个性化学习和指导不够充分等问题。
2、接下来,智能与电子工程学院在落实混改过程中有怎样的规划?
申华:首先,每个系要以混改为契机,以解决或部分解决本专业在人才培养中现存问题为目标,认真分析专业特点,制定本专业的混改计划,形成自己的混改特色,避免出现同质化;
其次,在本学期以集成电路与系统系为试点,选择两门试点课程中的几个教学单元,以混合式教学的实际实施为研究目标,统筹设计规划,尝试推行混合式教学的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全流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专业教师、素质教师、专业助理和学生助导的联动,以及课前、课后有监督的学习活动管理方式,评测这种方式的学习效果,并从专业教师、素质教师、学生那里获取反馈,以此指导接下来相关专业的试点课程和试点项目设计。
此外,本学院质量监控委员会要按阶段监控、检查试点专业、试点课程/项目的建设与实施情况,确保混改方案按计划、保质保量地完成。
3、混合式教改要落在每门课上,需要每一位老师去积极推动。智能与电子工程学院通过哪些举措激励老师们主动实施混合式教改?
申华:作为混改的一线实践者,老师对于混改的认知、理解以及积极性都直接决定着混合式教育改革的实施效果。
寒假前我们就如何开展混合式教育教学改革召开了专题研讨会,在这个研讨会上我们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什么是混改,混改都包括哪些要素?二是要求所有老师从自己所负责的课程出发,思考目前该课程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 这些问题有没有可能通过实施混合式教育来解决或者部分解决?带着这些问题去认识混改、理解混改和实施混改。
老师们都很重视混合式教育改革,可一旦落到自己课程上到底如何入手是关键问题。在课程建设上,发挥课程负责人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院内制定一个课程负责人制度,遴选优秀老师作为课程负责人并强化他们对于课程建设的责任和主体性。所以本学期开学后,我们面向全院召开了混合式教学改革设计方案分享交流会。邀请了在学校混合式教育教学改革首批试点专业课程项目的招投标答辩中表现比较突出的《高等数学》课程负责人——基础教学学院副院长陈昊,以及《基于单片机的智能小车设计与实践》项目负责人——智能与电子工程学院教师高菲,为智能与电子工程学院、基础教学学院的老师们做混合式教育教学改革设计方案的经验交流与分享。经过这次分享会,课程负责人对于自己负责课程或项目的混改思路更加清晰,也认识到课程负责人应该具有的系统性和高度,比如要了解这个课程全国有哪些好教材,这些教材里有多少个知识点?我们讲了哪些,是用什么方式来讲的等等。
课程负责人站在一定高度,系统地去设计、规划自己的课程,并注意发挥素质教师、学生等多方合力,系统构建实施课前、课中、课后及线上、线下的教学流程,才能让混合式教学改革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4、作为学院院长,您可以说是学院的“掌门人”,在推进教改的过程中压力来自哪些方面?
申华:事实上,自从去年学校实施院系改革以来,作为智能与电子工程学院的院长,压力是比以前更大了。这种压力一方面来自于院系改革之后,管理角色的改变;另一方面来自于这一轮混改的深度和广度。如何系统规划、全面统筹,如何引导教师认识混改的意义和目的,如何让学生接受并配合混改的进行。这都是目前我们学院推行混改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
当然这种压力也是一种动力,会督促我从改革变化的角度更好地思考工作。就如同郭权副校长比喻的那样,院长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动车车头,要能与各系主任(动车车厢)形成合力,发挥1+1>2的力量。
5、您前面提到要发挥专业教师、素质教师等在整个混合式教学进程中的合力作用,现在学院有哪些做法?您觉得混改最大的意义是什么?
申华:当前是一个需要重新思考教育和大学价值的时代。首先要转变观念,将人才的培养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向支持学生全面成长。我认为,提供给学生个性化的学习环境,满足学生个性化的成长需求,这是混合式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
同时,这种个性化的成长需求也要结合我们学校办学特色。作为一所应用技术大学,我认为突出特征应该是我们培养的学生具备能够被企业所认可的创新精神和专业实践能力。这些都需要依托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反复训练和实践。
为此,我们花大气力构建了以学科竞赛成果为导向的全方面、立体化的课内外实践体系:针对不同年级学生,构建丰富的学习小组、兴趣小组、专业社团、辅修课程体系、创新创业项目等课外实践体系平台;以基于课程的项目设计、学科竞赛、创新产品开发为抓手,分层次构建了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我们鼓励学生从大一开始就参赛,大一学生参赛比例能达到60%,我们会对参赛学生进行单独培训。在这方面,我们也看到了可喜的变化:2018年,全院获得省级三等奖以上的学科竞赛奖项从2014年的56人次增至339人次,连续四年均超过40%的增长率。现在每年参与学科竞赛的学生超过500人次。这些成绩一方面说明我们在探索成果导向、实践育人方面获得了广大学生的认可,另一方面也激励着更多的学生投入其中、乐享其中。近年来学院各专业的高质量就业率也在不断提升,说明我们培养的学生也得到了企业和社会的认可。
2017年,学院还成立了“树人工作室”。针对学生在学业规划类、职场选择、人际交往、情感中存在困惑的学生,实施一对一的个性化指导和服务,实现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有效融合。另外,电子信息工程系和通信工程系还针对2018级新生开始试行导师制,每位专业教师负责几位新生,并以导师的身份参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这种方式可以对学生个性化的需求进行快速响应,也比较容易形成互帮互助的团队氛围。未来,我们还希望把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竞赛指导、创新创业实践项目、毕业设计等都纳入到导师制的管理当中。
在智能信息化时代的当下,以数字革命和数字资源为手段,为教与学提供了更丰富的、个性化的选择,我认为这是混改最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