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UI人物

Figure

【中国教育报】温涛:科技创新赋能教育创新

2019-04-15 作者: [db:来源] 

近来,创新无疑是全世界最受关注的热词之一。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各国都在积极寻求以创新驱动改革发展的强国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创新发展,在多次讲话和论述中反复强调创新,内容涵盖了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以及在理论、制度上如何创新等。

lr-8730

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的重要性

在创新的诸多方面中,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的地位和作用较为突出,空间也很广阔。前者是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发动机”,是高质量发展的“火车头”,后者则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人才强国的关键路径。

是教育创新引领科技创新,进而引发社会变革?还是社会变革条件下,科技创新倒逼教育创新?创新不仅是理论问题,更是重大的实践问题。探究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两者的关联,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并开展相关的创新实践。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创始人尼葛洛庞帝在1996年出版的《数字化生存》一书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19世纪中叶的外科医生穿越到一间现代的手术室,对于手术器械和如何操作手术完全陌生,因为现代科技已经改变了外科医学。而一位19世纪的教师搭乘时光机来到现代的教室,发现除了课程内容有所不同,他仍可以很快从同行手里接过教鞭,因为现代的教学方式和150年前相比,几乎没有什么根本变化。

从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科技的飞跃让人类相断步入蒸汽机时代和电气时代。两次工业革命近200年的时间里,虽然主流的教学方式几乎不变,但是伴随着现代大学的崛起,教学与科研得以结合,科学精神及人文精神成为一种社会思潮,众多杰出科学家陆续涌现,相继创造出载入史册的科技成果。教育成为科技创新的强大动因,一些西方国家也因此站上了科技高地。

从20世纪中期开始,人类进入第三次工业革命,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创新显著提速,一些新思想、新理论、新应用逐渐进入教育领域。但在此期间,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仍主要集中于能够满足大规模、可复制的物质生产活动,教育创新并没有因科技创新而如火如荼。乔布斯就曾质疑,为什么计算机几乎改变了所有领域,却唯独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小得令人吃惊?

教育创新紧迫性空前

直到今天,新的工业革命开始重构人们的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社会需要能够解决复杂问题,具有创新创业思维、意识、精神和能力的新型人才,教育创新的紧迫性被提到了空前高度。一方面,前所未有的时代变革和日新月异的科技创新需要由更广阔、更深层的教育创新来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另一方面,教育创新是教育自身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当外界条件和时机成熟时就会发生。这时,科技创新不仅呼唤教育创新,同时也为教育创新赋能。

一个生动的例子是关于个性化教育的。约2500年前,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想。而近现代社会发展中,教育的普及性逐步实现,个性化培养却始终是个难题。如今,难题不再难。以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为代表的先进科学技术已经进入教育领域,丰富多样的教育形式正在打破多重壁垒,在全世界范围内让个性化教育更容易实现。

可以说,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只是“天性”各有不同。科技重在物质的创造和使用,最终服务于人;教育则重在人的培育,让人能够借助科技实现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与教育创新的时间周期与所需条件不同,但两者在循环递进中融合互动,就会共同促进社会的进步。

   教育创新的发力模式

当下,有了科技创新的赋能,教育创新应当如何在实践中发力?

我们若将创新的实践范围聚焦在教育的基层,也就是以学校为主体,那么具有完整性、实质性的教育创新就应当是通过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技术应用等的创新,有效地提升教育品质。其中,教育模式的创新应当走在最前面,它对应的是学校自身的育人理念和办学定位。虽然打破“千校一面”,寻求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已成为教育界共识,但目前很多学校仍然以传统教育模式为主导,没有通过变革去解决好“怎样培养出想要培养的人才”这一问题。教育创新的目的是为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这一目的必须借由“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来达到。当前我们要加快培养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经济发展与产业变革的科技创新人才,就应当更加重视创新型人才应当具备的智力和非智力特征:旺盛的求知欲,强烈的创新意识,开放式、敏捷性创新思维,扎实的技术知识运用和创新能力,丰富的实践经验,良好的合作意识,深厚的人文底蕴等。这些特征不是独立塑造形成的,它们与人的综合素质和持续发展密切关联,而个体的独立思想和个性发展是前提。

   混合式教育的时代使命

要解决传统教育存在的问题,混合式教育是最佳选择。它倡导以学生个性化学习与终身发展为中心,将传统课堂面对面学习与学生在线自主学习相结合,教学内容更加开放、全面,以问题为学习起点,课堂以探索活动为主,交互、合作学习成为最主要的学习形式,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全面跟踪分析学生学习过程及效果,评价更加智能化、精准化、个性化。混合式教育是混合式教学与混合式学习的有机融合,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整体重构。混合式教育模式一旦开始构建,教育者应立即对教育技术和应用进行升级。一方面,新的教育模式需要与之匹配的数字化资源和环境作为保障;另一方面,新技术的应用更有助于学生对科技创新“身临其境”。

当然,虽然教育技术可以改变教学,也会取代一些原先只能由人来担负的工作,但它只是辅助教师的手段,教师仍是教育模式精准实施的主导者,对于教学内容的自主性创新也被赋予更高的要求。混合式教学中,教师的直接辅导相对较少,科技创新带来的教学方式方法的转变,能够引导和强化学生的自我学习。学生可以自己掌控学习的某些要素,决定学习地点与学习步调,这将促使教育向“学习者自主选择学习体验和成长路径”的方式转变。

随着混合式教育从校内的课堂、课程、学科专业外延到校外不同学校或者机构间合作的混合,学校的围墙也将逐渐消失,学分银行等新的学习管理模式将使越来越多的学习者取百校之长,按需终身精准学习和实现个性化发展。如此,混合式教学将为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不断积累资源、完善条件,加快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更有力地推动未来的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

教育未来的发展,是以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为实践创新要点,努力实现更加开放、更加人本、更加平等、更加可持续的教育。李克强总理在2017年6月考察amjs澳金沙门线路时鼓励师生:“你们面向未来、代表未来,一定能够掌握未来。”唯有面向未来的教育,才能培养出掌握未来的人才。教育创新是时代所趋,是强国所期,是我们必须践行的使命。

(作者系amjs澳金沙门线路党委书记、校长)

2019年04月11日《中国教育报》刊发,原文链接请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