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一个优秀的教师,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无论时代如何变化,科技如何进步,方法手段如何先进,作为教师,研究教学理论、构建教学模式、革新教学方法的使命只会增强,不会减弱。无论是线上教学、线下教学,还是混合式教学,课堂教学都是基础。湖南工业大学副校长王利华曾总结,课堂教学是立德树人的第一关口,人才培养的第一阵地,学风建设的第一源头,资源配置的第一导向,改革创新的第一平台,破解困境的第一抓手。陈宝生部长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教大计、本科为本,本科不牢、地动山摇。课堂作为本科教育的第一战线,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本文依据三十多年教学的体会,感悟到课堂教学要强化思想性、把握教学的本质;运用艺术性、增加教学的粘性;关注适应性、注重教学的效果。
强化思想性,把握教学的本质
课堂教学,不仅要传授必要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要培养思维能力,锤炼必要品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经过岁月的洗礼,知识会更新迭代,甚至会被推翻淘汰,但知识学习过程中汲取的思维品质永远不会过时,会受用终生。记得有位教育家说过,在学校学到的真正知识,是把所有的东西都忘掉以后所剩下的东西。我想这大抵就是思维能力和专业方法,也可能包括最基本的核心概念。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以下几种思维能力:一是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叙事时从特殊到一般,概念引入时,多从实例入手。通过三两个事例归纳总结出一般概念或一般规律。虽然归纳思维未必科学,毕竟历史上曾经出现过黑天鹅现象,但归纳思维却是发明创造和科学研究的重要思维方法。二是培养猜想思维,让学生保持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究心。授课时,从具体到抽象,对原理先猜测,再分析,最后再证明。三是培养学生的升维思维。比如讲解距离公式时,可以从一维、二维、三维的距离公式推广到多维空间。讲解多重积分的概念时,可以从定积分的积分区间推广到积分区域为平面区域、空间区域等情况。四是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即从最终结果到个中原因的逆向命题,对任何知识都可以问一句“反过来是否成立呢?”。五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可以借鉴概念扇的方法,也可以利用上堆下切法,上堆找意义,下切具体化,平行增选择。即做任何事,不拘泥于一种选择,而是首先找到的他的意义目的,然后拓展实现这个目的的方法途径。
关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必刻意求之,只要在设计时始终关注,实施时画龙点睛,就可以达到让学生受益终身的效果。
以线性代数课程中“求解逆矩阵的初等变换法”一节为例。在大多数的常规教学实例中,教师总是根据教材先复习或讲解初等变换及逆矩阵的概念,然后提出定理并证明,最后给出具体例子,让学生通过定理计算题目。但这种教学方法,学生不知道定义是怎么来的、不知道定理有何作用、不知道为什么选用初等变换法,虽然能够利用初等变换法解决一般的逆矩阵问题,但只能做到照猫画虎,不懂原理和脉络。
我的做法是课前要求学生利用伴随矩阵求矩阵的逆矩阵,引导学生发现这一过程相当于求解矩阵方程。但这种方法计算量大,而且不利于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从而制造认知冲突。接着提出引例:用初等行变换将变成的形式,并计算,发现就是。也就是说对实施初等行变换,当变成时,就变成了。然后通过=进行分析推导,确认方法的科学性。然后再把结论由推广到。最后进行课堂练习,课后引导学生思考:(1)能否用初等列变换求矩阵的逆;(2) 如何求解;(3)还有没有其他办法?
当然,“教学无定法,适合为最佳;思维是根本,要把潜力挖”。
运用艺术性,增加教学的粘性
增加粘性,主要包括了解学生的需求,解答学生心中的疑惑;简化知识结构,精巧设计过渡;科学运用语言,注重学生的感受。
一是了解需求,解答疑惑。比如在绪论课中要使学生佩服老师的人品、才气,从而喜欢老师的个性特质和教学风格。要让学生了解课程的地位作用,了解课程的基本内容,了解教学的基本要求。
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当学生由衷的佩服教师时,才能够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力。这就需要教师首先能够做到三个“了解”:了解学生的痛点;了解课程的特点;了解专业的需求点。每一门课程的第一堂课,都特别值得教师的重点关注,在第一堂课的自我介绍中,教师应树立专家形象,展示科学的态度,且应回答学生心中的六个疑问,即:“你是谁”“你和其他教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我应该佩服你什么”“我为什么听你讲课”“我应该怎样做”“我为什么照你说的做”。教学应遵循心理学规律,要善于利用学生对教师的第一印象,而努力克服教师对学生的第一印象。
二是简化知识设计过渡。并且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繁杂内容结构化,独立知识关联化。比如在讲解概率论中泊松分布的均值和方差时,利用二项分布的知识,,趋近于,方差,而很小时, 近似为1,又趋近于,从而。这就将一个复杂晦涩难懂的问题简单化了。我们也可以将繁杂问题结构化,独立知识关联化,比如统一各类积分的物理背景。对于过渡语句,我们总结了逆命题式、对比式、引导式、递进式、比喻式、典故式、追求完美式、柳暗花明式、几何变形式等句式。
三是巧用语言,注重感受。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语言不是蜜,但可以黏住学生”。优秀的教师擅于言传身教,每一句话都引人深思,引发共鸣,教师更像是精神厨师,而在这个角度上,教育就像制作佳肴,教师要善加调料。例如在课堂上少使用“你们”,而多使用“我们”,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少指出“谁是错误的愚蠢的”,而多引导“谁是正确的明智的”,等等。
事实上,课堂教学的本质也是一种沟通,而沟通的目的是达成共识,而非宣泄情绪。沟通的标准是使对方增加力量、增加选择。沟通的对错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效果,沟通的效果由学生决定,却可以受教师的影响。要关注学生的感受,多用关系的语言,少用对错的语言。
关注适应性,注重教学的效果
关注适应性,就是要适应专业的要求,适应发展的需求,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于一堂好课,要尽量做到“内容精、事例新、方法活、语言巧、手段优、总结靓”。
适应专业的要求,就是要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明确课程的目标,从而确定教学的内容和要求,接下来明确对学生的考核标准,最后再确定教学方法和教学进程。
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包括终身学习能力、猜测推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数学建模能力。就是要深化落实课程的高阶性,但高阶性与适应性并不矛盾。这里必须明确一个意识:难不等于高阶。高阶性指的是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高阶并不排斥适应性。布鲁姆曾提出知识目标的分类法,主要包括“识记”“理解”“应用”“分析”“比较”和“创新”。所谓高阶性,就是对任何知识点都尽量达到更高的阶层。对应于每一层次,教师应做到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感官刺激、实例讲解、案例分析、提出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小组讨论、综合提出数学建模问题等。
适应认知规律,就是要遵循心理规律,优化教学方法,指导学习方法。
遵循心理规律,就是应用规律,增强效果。比如遵循首因效应,利用他人对自己的第一印象,克服自己对他人的第一印象;遵循光环效应,树立专家形象,以科学的态度,克服唯专家论;分清感官类型,采取不同教学方法;克服知识诅咒,关注学生接受能力。
优化教学方法,就是要采取数形结合等方法实现直观化;设计衔接过渡等方法实现自然化;将抽象理论具体化。
关于指导学习方法,这里最提倡三种学习方法,一是费曼学习法,即用自己的语言将所学知识教给“别人”,该方法学习效果显著,因为学生听过的只有印象,读过的才能认识,而写过的会被记住,教过的才算真知,这是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费曼总结的一种学习法,这种方法也可以称作输出学习法;二是综合学习法,即随时随机复习以前的知识,把零碎知识放在整体里学习,这是美国十几位心理学家、教师、教练等通过十年实验得出的一种学习法;三是复盘学习法,即定期复习所学知识,然后将知识机构化,用思维导图展示出来,这是我个人总结的一种学习法。当然学习方法因人而异,作为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提炼总结适合自己个性的学习方法。
总的来说,教学设计应回归到关注三性,即:强化思想性——时刻牢记教育使命;增加粘性——灵活应用教学艺术;关注适应性——最终回归教学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想法只是自己教学工作的感悟和体会,仅为经验之谈,而且所有观点都是以课堂教学为基础,未必适合所有教师所有课堂,仅仅希望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