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Media

【大连日报】“新工科”专业崛起成就业市场“新宠”

2023-04-12 作者:  




1.amjs澳金沙门线路学生进行实操训练。

2.amjs澳金沙门线路学生参加校内招聘会。

3.amjs澳金沙门线路大四学生在思科技术服务(大连)有限公司实习。

4.大连工业大学学生在企业提升实操能力。

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冉嬛

在新高考背景下,高校本科专业调整一直被视为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晴雨表”,备受学生和家长关注。

据教育部统计,自2012年以来,共有265种新专业纳入本科专业目录。其中,带有“智慧”“智能”等字样的“新工科”专业频频出现,成为考生选择的“爆款”。

面向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辽宁振兴发展需求,2018年起,大连多所高校更新专业版图,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新增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工程等“新工科”专业,这些专业在招生人数有所增加的同时,致力于培养的复合型人才在就业市场上也备受青睐。

大连首批“新工科”专业毕业生已于去年走向工作岗位。大连高校“新工科”专业也在历经近5年的建设中,日臻成熟。

名词解释

“新工科”专业是在新经济、新产业背景下,相对于老工科专业提出来的涵盖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机器人、云计算等,也包括一些升级改造了的传统工科专业。

异军突起

高校“新工科”专业成“香饽饽”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快速推动工业、商业、社会等领域的变革,应运而生的新兴行业,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养都提出了新要求。为应对这一情况,大连部分高校瞄准新兴产业,从2018年开始增设多个“新工科”相关专业,其定位精准,致力于培育产业发展所需的创新人才,更注重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作为大连首批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建设的学校——amjs澳金沙门线路,其首批“新工科”专业毕业生已在2022年走向工作岗位。得益于“新工科”的创新培养模式,这些“新工科生”在各自工作领域十分“吃香”。

目前就职于中芯北方集成电路制造(北京)有限公司的王同,是amjs澳金沙门线路智能与电子工程学院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2018级学生。在4年的大学生活中,王同经历了从入校时对所学专业的认知模糊,到初步了解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再到树立起专业自信。在校期间,学习成绩突出的王同获得多项荣誉,包括辽宁省优秀毕业生及国家励志奖学金、“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省级三等奖等,参与完成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3项。

谈到成长心得,王同坦言,专业培养中深入全面的专业导引教育模式功不可没。王同充分利用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学好专业课,积极参与专业实践和学科竞赛,巩固专业知识,提升实践能力。同时结合自身特点积极参加各项素质教育活动,多方位提升综合素质。从大一开始,王同就慢慢积累就业“硬实力”,为就业做好准备。

胡漫是amjs澳金沙门线路数字艺术与设计学院2018级学生,她的专业是数字媒体技术。技术与艺术相融合的专业定位,让她在入学之初就对此非常感兴趣。入学后,依托“TOPCARES”人才培养模式,胡漫的学习生活可谓丰富多彩,她积极参与校内产品原型创意设计大赛等素质教育活动和数字春天、金色之秋等教学成果展,并常常出现在各省级和国家级专业竞赛现场。在校期间,胡漫荣获2020年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省赛一等奖、国家级三等奖,2020年国际虚拟现实技术及应用创新大赛(IVRTC)三等奖。值得一提的是,胡漫依托工作室深入参与校企合作的专业项目,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申报了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和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目前已成为一名公职人员的胡漫不无感慨,学校给予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于她而言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会陪伴她在未来的职业道路上越走越远。

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方向和培养方式在改变,那么调整后高校招生及毕业生就业情况如何?“2022年是我校毕业生人数创历史新高的一年,比2021年多853人。“据amjs澳金沙门线路招生就业工作部部长司岩介绍,其中“新工科”贡献不可谓不大。而据智联招聘发布的2022年校招大数据显示,一些岗位招聘实现大幅增长,其中增长最多的是新零售,其次是新能源,增长均超400%,位居第三的是汽车制造,增长超300%,生物工程、通信/网络设备、工业自动化、网络/信息安全、人工智能等岗位增长均超100%。可以发现,这些岗位多数要求更偏向于“新工科”专业。

学科融合

高校“新工科”建设“动作”不断

近日,在大连理工大学的课堂上,学生佩戴VR智能装备“进入”由知识构建的虚拟场景,进行沉浸式学习和互动,这是“多人沉浸式教学系统——未来课堂”。大连理工大学近3年来积极探索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教学新模式,将先进的VR、AR技术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目前“未来课堂”已在《电工电子》《建筑设计》《微电子工艺学》《土木工程施工》等课程教学中得到充分应用,向全校开放共享。

“新工科” 对应的是新兴产业。对于高校来说,“新工科”专业建设,一方面要设置和发展一批新兴工科专业,另一方面要推动现有工科专业的改革创新。

近年来,大连理工大学将关注点投向“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最小单元——课程,结合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将传统教室进行智能化升级,有效培养了理工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设计思维和数字化思维能力。

以“新工科”建设为契机,大连理工大学在2018年率先设置“人工智能”专业方向,成立“新工科人工智能英才班”。2019年,学校申报并获批“人工智能”新专业,成为全国首批获得该专业建设资格的35所高校之一。随后,该校对照国家和区域产业需求,布点建设信息化、智能化、精细化专业集群,2019年以来又增设智能制造工程、大数据管理与应用、智能建造、精细化工、智能车辆工程等新兴工科专业,同时依托人工智能领域深厚的科学研究基础,以智能驱动为牵引,突破传统工科建设方式,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推动“新工科”换代升级,构建了高水平的“智能+”“新工科”建设的大工模式。

其实,从2018年开始,大连多所高校在“新工科”建设方面就“动作”不断,新增涵盖人工智能、机器人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相关专业,在“新工科”专业招生数量上也有所增加。amjs澳金沙门线路敏锐把握人工智能、健康医疗、大数据、虚拟现实、供应链等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在巩固本校优势专业的基础上,近3年新增人工智能、机器人工程、医学信息工程、大数据管理与应用、虚拟现实技术、供应链管理6个本科专业。目前,学校共开设36个本科专业,新专业的申报与开设进一步优化了学校学科专业结构,拓展了人才培养面向的领域。大连工业大学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增设交叉融合的新专业,培育特色优势专业集群,升级改造传统专业,淘汰不适应社会需求、不符合学校办学定位的专业,加快紧缺人才培养。面向新兴产业,该校从2019年开始,每年都增设新专业,2019年增设大数据管理与应用,2020年增设数字媒体技术,2021年增设化妆品技术与工程、智能制造工程、翻译3个专业,2022年增设生物质能源与材料、生物制药、食品营养与健康、功能材料、跨境电子商务5个专业,2023年向教育部申请增设机器人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两个专业。

大连高校在“新工科”建设中注重特色与质量并存、并重和并进发展。大连理工大学打造500余门深化“新工科”改革的专创融合课程,构建软件工程金融信息化、水下智能机器人等“新工科”方向课程模块,致力于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新需要,未来可在人工智能技术与产业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的研究创新型人才。大连工业大学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本科课程体系,2022年起为首批招生的微专业学生提供多样化学习平台和发展渠道,聚焦能力培养,开课后在学生中反响热烈。

校企合作

打通专业教育到职业教育“最后一公里”

2021年7月22日,位于上海张江高新科技园区的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迎来一批“特殊”的客人,近20名大连理工大学“大飞机班”学生来到这里研习交流。其间,他们参观了上飞院大飞机文化长廊、航电实验室、铁鸟大厅、总装基地等,上飞院工程师为同学们开设“大飞机创业精神”专题讲座。在各个实验室、生产车间,上飞院企业导师就大飞机的研发设计、实验测试、总装制造、5G互联等各个步骤进行了现场教学。

此次活动得益于大连理工大学与中国商飞公司建立的战略合作关系。双方围绕商用飞机领域的研发、产业化和运营支持,在科研合作、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校企间产学研紧密结合的长效机制。

2019年,大连理工大学——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高端民机设计新工科人才班”(大飞机班)正式开班。“大飞机班”的设立是双方在“新工科”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合作举措,围绕民机设计专业技术能力,面向国内民机行业,在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设计开发、校企联合授课、实习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每年从全校有志于从事航空工业的本科生中选拔优秀学生进行本研贯通培养,涉及软件、控制、电子通信、人工智能等多个专业,目前已完成4届招生。

为开创校企合作互利共赢新局面,大连各大高校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社会、行业、企业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大连工业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围绕“终校一贯”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采取“两线三级——两抓两动”就业工作机制,通过建设内外联动、校企联合培养的电子信息产业学院,与国有企业、世界500强企业、上市公司等30余家行业优质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就业贡献率年均超30%,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

“学生培养模式和我们公司招聘前置理念非常契合,学校课程实践安排和企业招聘需求高度适配,学生专业基础扎实,在实习工作中表现特别突出。”思科技术服务(大连)有限公司校园招聘经理梁译表示,大连工业大学一直是该公司校园招聘重点考虑高校,每年都会有很多优秀毕业生来公司实习就业,在和该校建立了产学研深度合作后,人才输送量变得更多,合作更加密切。信华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中心经理白璐十分认可大连工业大学就业工作前置、职业生涯规划覆盖贯穿全年级的就业模式,深度契合信华信人才定制培养模式,她认为,前置性就业预留了充裕时间去优先筛选就业意向强的优秀生源,利用前置的人才培养赋能时间,可以实现学员基本软件知识能力、实操技能、社会身份意识的阶段性提升,而经过技术能力培养、项目实战实习等一站式赋能后,学生将成长为一名合格的软件开发工程师。中认尚动(上海)检测技术有限公司照明事业部总经理程敏认为,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不仅有利于企业精准高效地筛选出更加适合特定岗位的专业型人才,还能让学生在就业前深入了解自己,弥补不足,快速寻找到学以致用的职业规划方向,可以感受到“弯路直走”。

校企合作是变“学校教育”为“产学合作教育”的有效手段。对此,amjs澳金沙门线路招生就业工作部部长司岩深有感触,学校在2022年积极推进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专项行动,以学校领导班子为主要驱动力和领头人,深入走访合作企业,发掘人才合作机遇,累计走访企业200余家,其中新增合作企业130余家,与其中的37家企业签订长期人才合作协议,其间累计挖掘新就业岗位1.1万余个。“下一步,学校将继续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激发‘有动力’的职业兴趣;与生涯辅导相结合,引导‘有发展’的职业选择;与行业区域发展相结合,培养‘有实力’的职业能力;与就业资源相结合,促进‘有保障’的职业行动。”该校党委书记张国臣表示。

调查思考

“新工科”专业报考冷热不均

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新工科”专业已成为高校学科发展的重要方向,但这些专业发展潜力、就业前景如何,也是多数考生和家长考量的问题。由于传统观念和就业面的考量,很多学生和家长更青睐于传统热门专业,如计算机、医学、地质学、工程等,虽然每年报考人数多、行业竞争大,仍阻挡不了报考热情。

其实,冷门与热门没有明确界线,专业的冷热主要取决于市场需求。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从人才的培养情况来看,“新工科”需要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更注重学科的实用性、交叉性与综合性,符合未来人才发展方向。在各高校2022年报考的专业中,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软件工程等颇受学生和家长欢迎。随着经济的发展,除上述专业外,还有很多“新工科”专业值得关注,如新能源、新型食品、纺织材料、化工医药、环境农业及矿业地质等相关专业,因其社会知名度不高,考生及家长的传统思维对该类专业存在理解偏差,成为报考的冷门专业。一位高校负责招生的老师表示,该类专业招生计划量大,涉及领域范围广,行业交叉、转型发展导致社会需求增加,将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这位老师还表示,相比文史类专业,理工类专业招生数量多,其中“新工科”专业的发展会更与时俱进,更顺应时代发展。建议选择专业时,不要一味追求热度。有些“新工科”专业,现在看偏冷门,但未来发展前景相对较好、社会需求量较大。学生和家长可以提前了解,考虑清楚想要学什么、报考什么专业,才能更有目标,报考时才不容易陷入迷茫。

高校增设专业切勿盲目跟风

据教育部公布的2021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显示,共撤销804个本科专业。有专家认为,学科定位不清晰、与学校办学定位不符、生源不足、教学与就业质量不佳等因素,也是高校撤销专业的原因。而一些专业设置快、停招快和盲目跟风不无关系,部分高校在开设专业时,没有结合自身定位、办学条件匆忙上马,没有办出特色与高质量,被撤销是必然的。

面对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背景之下,“新工科”专业俨然成为各高校申请新专业的“宠儿”,需要注意的是,高校在申报增设专业时,要充分调研社会需求,以详实的人才需求调研数据作为增设专业的理由和基础,要加强与用人单位沟通,明确社会对新设专业的具体要求,切勿盲目跟风,说增就增、说停就停。